20180128 「涌现」的产品管理思考

大约两年前,创业做Fancy的时候,因为创业团队比较穷不想请客服,加上想让公司所有人都能听到用户的声音,于是当时就在APP上做了一个反馈系统: 1. 用户反馈后,会给所有管理员发推送 2. 管理员谁抢到之后,这个工单就挂在某个人头上,直到解决问题 3. 在每日管理后台(几乎人人每天都要用的)有一小排行榜,第一名的会有一个小皇冠。

于是本来45分钟的平均响应时间,变成了5秒以内响应。而当时团队有几个妹纸天天抢小皇冠。

前几天如法炮制,把现在产品的工单系统调通,包含APP内,微信公众号,小程序以及Appstore评价。在这之前,每个平台都有一套自己的反馈系统,散落在各处没人看。而我总觉得距离用户很遥远。

现在打开管理后台,默认就这个工单系统,瞬间觉得站在了用户身边,听很多人向你吐槽,这种感觉很棒。而有些开发的同学,都跑过来问运营的同学该怎么回复用户,安抚焦虑。

最初设计这个系统的时候,完全是凭直觉来的,没有深究背后的动机,这次设计完,突然想明白一些事情:

  1. 我喜欢的管理方式不是权威,而是涌现。相对于设置层层职级,定期360度花式考核,我更推崇思考方式交给团队成员,然后大家独立思考达成共识,团队有人站出来主动来推进事情前进。当然,这很难,但我认为这是更适合创新团队的模式。

  2. 维持这种涌现,需要制定最简单的规则,规则复杂了,就会大大限制大家的创造力。并且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处。没有注意力就没有统一的认知,继而无法达成统一的价值观。

  3. 让所有人的行为结果可视化(比如排行榜),并且保证大家都能看到。这样主动的人自然会得到注意力的奖励,而吃大锅饭的人则会被暴露在注意力下。

  4. 长期下来,在注意力鞭笞下不前进的人,会被整个团队代谢掉。这样能最低的降低离开对于团队的影响,因为「这家伙不干活啊」的观念已经深入团队每个人的印象,导致没人愿意和其工作。

  5. 这种外化的鼓励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内化在人心里,形成肌肉记忆,然后就可以向下一个更高的要求进军了。当然另一方面,还要不停的引入更多新产量加入组织。

关于涌现的书籍和内容,可以参考: 《失控》《爆裂》《维基经济学》《信息简史》。 其中都提到了蜂群和蚁群的系统都是如此工作的,而互联网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网络系统,依旧符合这样的规则。

推荐阅读:像先知一样思考,如拳手般战斗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